被历史书写遮蔽的女性:从褒姒之祸看古代性别偏见兆富配资
在漫长的中国历史叙事中,男性始终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。无论是群雄逐鹿的乱世,还是天下一统的盛世,史册记载的多是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、谋士策臣的奇谋妙计,鲜有独立发声的机会。从《左传》到《战国策》,再到被誉为\"史家之绝唱\"的《史记》,苏秦的六国相印、百里奚的五羖赎身、张仪的连横之术,这些传颂千古的故事主角无一不是男性。即便偶有女性身影闪现,也往往被塑造成祸国殃民的负面形象——蛊惑夏桀的妺喜、魅惑商纣的妲己,似乎印证着\"红颜祸水\"的古老偏见。
被妖魔化的女性命运
历史对女性的不公书写,在北魏冯太后的故事中可见一斑。这位杰出的女性政治家呕心沥血培养孝文帝拓跋宏,推动汉化改革,使北魏国力达到鼎盛。然而史家更热衷于将王朝衰败归咎于女性,这种推卸责任的做法在\"烽火戏诸侯\"的传说中表现得尤为明显。西周灭亡前夕,民间流传着一个荒诞不经的预言:王朝将亡于千年女妖之手。这个与商朝灭亡如出一辙的谶语,恰逢周宣王做了一个诡异的梦,梦见女妖意图篡位。惊醒后的宣王惊恐万状,竟派大臣杜伯搜捕民间女子。正直的杜伯抗命不从而遭处死,其挚友左儒多次进谏未果后自缢身亡。接连的杀戮使宣王精神崩溃,最终郁郁而终。这个精心编织的传说,巧妙地将褒姒塑造为亡国妖女,为后世史家提供了诿过女性的绝佳素材。
展开剩余60%昏君误国的真相兆富配资
继位的周幽王不仅未吸取父亲滥杀忠臣的教训,反而变本加厉地沉湎酒色。这位亡国之君具备三个典型特征:其一,刚愎自用,将忠言逆耳视为蚊蝇嗡鸣;其二,穷奢极欲,广建宫室,只听阿谀奉承之辞;其三,漠视天灾,面对镐京地震和连年旱涝,仍横征暴敛。在迷信盛行的周代,天象示警被视为政权合法性的重要指标。就在这危机四伏之际,幽王却对冷若冰霜的褒姒产生了病态迷恋。为博美人一笑,他采纳奸臣虢石父之计,点燃烽火戏弄诸侯。当各路诸侯狼狈不堪地率军\"勤王\"时,这一幕荒诞剧终于换来褒姒的嫣然一笑,却也彻底摧毁了周王室的威信。
历史叙事的性别偏见
随着褒姒生下伯服,幽王悍然废黜申后和太子宜臼。被激怒的申侯联合犬戎复仇,当烽火再次燃起时,再无诸侯响应。幽王和伯服被杀,褒姒下落不明,西周就此灭亡。纵观这段历史,褒姒不过是个无力左右政局的弱女子,既无吕后临朝称制的魄力,也无武则天改朝换代的野心。史家将亡国之罪简单归咎于\"烽火戏诸侯\",实则是将复杂历史简化为\"女祸论\"的性别偏见。这种叙事模式掩盖了真正的统治危机,也剥夺了女性在历史中的主体性。当我们重读这些被反复书写的史实时,或许应该思考:历史究竟是谁的历史?又是为谁而书写?
(字数:1028字)
参考资料:
1. 墨翟:《墨子》
2. 司马迁:《史记》
3. 班固:《汉书》
4. 司马光:《资治通鉴》兆富配资
发布于:天津市盈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